参考:中国数字时代;新华社
2024年6月,郑州4名女大学生为在开封吃正宗灌汤包,在晚上7点骑共享单车出发,历时三个多小时抵达开封。这一举动在网络上迅速走红。
2024年11月起,“大学生夜骑开封”突然爆火。随后,开封多景区宣布对“夜骑特种兵”免票。随着大量大学生加入夜骑,导致郑州、开封多段道路出现严重堵塞等问题,并引发争议。
郑州、开封交管宣布封路
2024年11月8日深夜,因大学生夜骑开封队伍集中涌入郑开大道,导致交通严重拥堵。郑州、开封交管部门宣布,自9日16时至10日12时,对郑开大道郑州段非机动车道实行禁行措施。
9日凌晨,河南开封官号连推多条言论,倡议大学生不要扎堆骑行,对社会要有责任心,要激情更要安全,并珍惜此次全社会的保驾护航。
另外,9日凌晨,美团、哈啰、青桔相继在深夜发布骑行倡议书。三家公司均在倡议书中表示,希望大学生朋友能够慎重考虑并减少此类从郑州骑行共享单车至开封的行为。
临时出门证
网传的“临时出门证”河南工程学院大力推行的“知行一站式社区”
郑州的高校不想让学生出去骑车,那要怎么管理呢?河南工程学院就果断启用了临时出门证制度[1]:
所有学生非必要不得离开学校。因紧急特殊原因确需离校的必须经过申请,经批准后持临时出门证才能走出学校大门。
根据网传的临时出门证照片,学校公章下面有一行“知行一站式社区”的小字,这是河南工程学院在大力推行的一套学生综合管理模式:
“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改革是该校的创新举措,旨在打造出富有“河工”特色,体现思政要求、彰显融合优势的“共学、共居、共乐、共美”阳光社区。
自由者无畏
一些学生带上了写着“自由”的旗帜出现在骑行的队伍里
更多现场的图片和视频
网传学校发的封校的短信通知
意见人士的观点
魏春亮: 二、三十万夜骑的年轻人,似乎在用行动向世界宣布,他们要的其实很简单,不是成功,不是贡献,而仅仅是快乐,纯粹的、稀缺的、轻盈的快乐。而在热血肆意的骑行开封背后,是不是也有着不为人知的压抑和苦闷呢[2]?
有作者说,上万人集合夜骑,是一种“群体性癔症”。我觉得这是准确的判断,不过,是从理解的角度去看。
成千上万的年轻人,要走出生活的轨道,骑行在路上,且只为了骑行在路上,旷日持久,乐此不疲,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社会可能确实病了?
张3丰: 不能过万圣节,就有可能去骑行。骑行并不违法,也不会冒犯任何人,甚至可以伪装成文旅经济小小的贡献者。当然,现在证明,这样的骑行也是不行的。但是,封路或者过了四环就锁车,并不能真正禁锢年轻人的内心[3]。
可见的未来,年轻人的“聚集”会越来越频繁,也可能以更轻、更无意义的形式呈现出来。毕竟,年轻人的肉体依然存在,他们终将长出一点精神。从郑州到开封,并没有个人的“出路”,但是你以某种形式出现在路上,就是“道路”本身。
项栋梁: 这几年的大学生有多难?直观地说,比疫情那三届还要难……前途渺茫,意义缺失,堪称中国恢复高考以来最难的一批……青春卖不出去,那就自己挥霍掉。发生在河南的荒诞剧,就是这样一种集体的狂欢与释放。在其他城市、其他学校,也在酝酿着或者实践着其他释放方式[4]。
不让自行车跨城很容易,发个通知就能管得住。但是然后呢?大学生们无处发泄的精力要往何处去呢?
照相的宋师傅: 夜骑的大学生,不止打了郑开两地流量挂帅的文旅耳光,还在官方主动腾出的马路剧场上,展示了一些青春当事人不可能有、却会被观众赋予的别样含义。大学生夜骑也许是一次影响不那么大的试验,但谁能说这种影响仅限于此[5]?
有个作家说过,人不能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夜骑事件则表明,当这两样东西并存于舆论场时,没有售价的可能不是青春,而是耗材;那些自以为拥有流量、利用流量的人,掌控感未必像自夸的那么好,失控才是流量的本质。
夜骑是大学生浪掷时光的方式,将荷尔蒙交付某种未知,然后在全面的算计中膨胀为必须被管制的无序之力。这不是对青春的讽刺,而是对社会荒芜的嘲讽。拔高夜骑的意义是不对的,可它凝聚的那些东西,召唤的解读,不知包含多少错付与浪费。
老萧杂说: 几乎所有的集体行动,都会被从政治的角度加以审视、分析和处置。这种“不稳定幻像”,是导致社会稳定问题泛化的一个重要因素[6]。
而集体骑行,说到底不过以一种“有限的叛逆”,进行一场生活意义和价值的张扬,是长时间积淀形成的紧绷心理的短暂自我调节。
一禁了之很容易。怎样建设一种弹性社会,让处在系统性困境之下的社会成员得到宣泄?这才是面对扎堆骑行现象,我们应当深入思考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