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s Note:
Good morning/ afternoon/ evening, I'm Ri, the writer of this brand-new column Play to tw1he Gallery who is perhaps the only one conveys ideas in Chinese.
某一天,社团的负责人和我聊到书评以及形式多样化的问题。我们认为社团现在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形式过于单一,需要更多新潮的,有趣的,更加符合新一代年轻人阅读习惯的文章。
如何创新?这是个好问题。我反复思考,经过深思熟虑和一遍遍的修改,加上一些小小的参考,对我的推荐书籍内容做出了如下总结:
他,是L城有名的学者,通晓古今。可也是他,终日生活在忧郁与失望之中;在五十余岁决定将毒酒一饮而尽结束掉这灰色的生活,可是美好的童年回忆又让他迟疑。同时间,地狱的使者来访,却将他以“主人”相称,发誓要为他效劳……中年的失意男人一夜之间重返二十岁,这一次,他会收获爱情事业双丰收,踏上人生巅峰吗?
我看着简介,十分自豪。这就是存在于闲暇时阅读中的,年轻化的语言!看这几行短短的文字,角色、情节甚至悬念都被包括在内了,读者对故事一目了然,最后的疑问句还预示了故事的发展,读者的阅读兴趣就立刻被点燃了。于是我将故事内容发给了我的朋友,很快,她这样回复了我:
J同学,瞬间看透了事情的本质
这一行短短的字并没有刺痛我,很遗憾地;反过来,它使我思考到一个问题:我所推荐的这本书,德国文化的明珠,由歌德所著的《浮士德》,究竟和“他们都插翅难飞”文学有什么本质区别?
这里是【Play to the gallery/哗众取宠】第一期,《关于“逆袭重生”与毫不客观的对比研究》
01逆袭了,但没有完全逆袭
如果总结一下《浮士德》,这似乎就是一个重生逆袭的故事。但是如果将两者放在一起稍微对比一下,就会毫不惊讶的发现:浮士德好像根本没有逆袭,他并没有得到一个世俗意义上的完满结局。
浮士德在借助女巫的魔药重返年轻后,像许多综合性重生逆袭故事中的主角,寻找自己的爱情。他在喝下迷药,对虔诚的少女格蕾琴(人民文学出版社,绿原翻译版本)一见钟情,在魔鬼梅菲斯特的帮助下,他如愿以偿的与格雷琴相恋。男主角人生重开后要么找到真爱两人白头偕老(当然我想一般的小说是不会写到这个阶段的。以娱乐为导向的产品不需要人们印象中乏味的中老年阶段,因为那不能刺激年轻的读者或者让更加年长的抱有幻想。这也是一个值得放在未来讨论的话题),要么低俗一点,万花丛中过但片叶不沾身,身旁美女成群。按照目前的描述来看,浮士德和格雷琴应该会是第一个类型。
而当观众以为能够多欣赏几幕他们的恩爱时,甜言蜜语中埋下的伏笔却接连展开,事情……开始变得不对劲了。
在微妙的氛围中,浮士德为了能够和格雷琴在夜晚幽会,哄骗着她给自己的母亲下了安眠药,有意无意地将这位可怜的老妇人推向了死亡。而格雷琴自己也后因杀婴罪被处以死刑,在精神错乱中而死。由于两人认知水平以及各个方面上的不匹配,爱或者情欲——我更偏向于后者——没有把他们雕刻成天造地设的爱人,而是反过来毁了他们。
并且在第二部中,浮士德虽然部分完成了填海造陆的伟业,代价却是自己的身体和视力。他在为了民众大搞建设,但是拆迁过程中由于失去视力被魔鬼蒙骗,间接烧死了一对老夫妇。这些代价和后果让浮士德这个人物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普遍意义上对于成功逆袭的主角的定义,导致你在诱骗朋友阅读《浮》时,无法简单概括主角的属性,像分享符合你xp的角色一样口吐莲花,顺利的完成安利。
好,但不完全好。这就是人物多面性的体现,也是很多优秀作品的特征
换言之,浮士德并不扁平。在评价这个人物时,我们必须将其像历史人物一般对待,仔细的审视他的功与过;最后给出一个以 "generally speaking..."开头的句子,代表大体上我们对他的态度以及我们评价的严谨性。这一点对于梅菲斯特也是一样,这个“总想着作恶却行了善”的恶魔,“否定的精灵”。复杂而纠结的人物和甚至可以称上悲剧的事件结尾让读《浮》不是那么畅快,很难将其像“逆袭重生”一样轻松的拿起来,阅读完后心满意足的放下。
并且,从剧情角度上来说,如果拟一个标题“逆袭重生之XXX”给《浮》,由“瓶中小人”荷蒙库路斯带领的古希腊寻美之旅也并不契合标题所传达出的故事核心,更像是一段没头没尾插曲。但是这个部分竟然长达一百多页,并且有数个来自古希腊神话,历史的角色出场,让人翻注释翻到手酸。对于一本典型的“逆袭重生”流小说来讲,加入这么多让人迷惑的,复杂的情节是万万不可的。
02 “作者怎么夹带私货啊!”
正如上文提到的,浮士德寻找古希腊美人海伦并踏上旅程和之前认定的“逆袭重生”主题并不搭配。浮士德,梅菲斯特和“小人”一个在上游寻找美的象征海伦,一个则去反方向寻找古典的丑的极致,还有一个去寻找自己的实体。歌德在每个人的旅程上都大费笔墨,详细的描绘的他们的所见所闻。用几乎是第二部一半的篇幅来描写古希腊文化,让读者跟随着主角的步伐探索美学的发展,这其中体现出的野心和能力可见一斑。
当然,这些内容可以被戏称为“作者的私货”。不论是第一部还是第二部,这样的“私货”都是不少见的。从一开始梅菲斯特扮演德高望重的浮士德博士,教导年轻学生以讽刺当时僵化又脱离生活的教育;到第二部学生返回书斋以新思想自诩,嘲讽他眼中浮士德所代表的传统思想。歌德将大量的时事以及自己的看法加入到书中,将人物放在一个具体的时代背景下,借他们的口说出自己的看法。
浮》中个人非常喜欢的一句话,也是所谓的“私货”之一
抛开故事情节,《浮》也细致地描绘了德国莱比锡19世纪的风貌,提供了一些可以学习了解的材料。作者歌德是百科全书式的作家,而《浮》则是他影响最深远,最杰出的作品。也正是因为这些“私货”的存在,让《浮士德》在其不断向上的主题外涉及到美学、宗教、哲学等方面,整本书更有重量(物理)。相对而言“逆袭重生”一般是在网络上连载在手机上阅读所以其实不会很厚重。
由于涉及知识点(?)多,有一百多页是注释。
03 那些我无法归类的内容
临近文章结尾,让我们简单地再谈谈这本书的主题,以免你在和别人谈到浮士德精神(虽然但是真的会有这种东西吗)的时候陷入尴尬。由于太多专家做过对《浮》中心思想的分析,用了太多漂亮的语言,在这里就引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浮士德》中,译者绿原先生对浮士德思想内涵的解读:
“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恰在于一种自强不息的创造性的生活本身,一种不断见不到道路或过程本身。一个人只要追求一个高尚的目标,并在追求过程中又把每个实际步骤当作目标加以追求,他就值得享受并一定能够获得最广义的报偿。正是这一点人生观拯救了浮士德,帮助他击败了梅菲斯特的一再挑战,从而使他的‘悲剧’赋有鲜明的乐观主义色彩。”
最后这个部分本来是留给写作动机,即“为什么要做这个所谓的对比研究”。但是在思考之后,我发现原先的论点并不可靠,也并非我真心想传达的。我并不想贬低现在新的作品和流派,一味抬高经典文学;也不愿反过来大肆赞扬一些将重点放在娱乐性上的作品,讲很多和《浮》无关的展望未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话。这篇文章纯粹在【哗众取宠】浪费你的时间,顺便推了一本书。
END